当前位置:精英生涯 | 生涯教材 | 学生教材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发布日期:2019-04-06    浏览次数:1497次     字体大小:【大】【中】【小】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柏恩内于1959年提出了“人际相互作用分析” 的人格理论。相互作用分析就是通过活动考察人们的表现以发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格特点。


1554522500.png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种从生活中习得的自我,即专断的 “父辈自我”、无理性的“儿童自我”和理智的“成人自我”三种自我总是通过人的外部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父辈自我”的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权势作风突出,喜欢统治、支配、训斥他人。行为表现独断专横、滥用权威、凭主观印象办事。

  “儿童自我”的心态以儿童样冲动、幼稚为特征。表现为服从和任性交替或跟着感觉走。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依赖、退缩、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易激怒。

  “成人自我”的心态以理智和平等待人为特征。能客观、冷静、按现实原则作决定。行为表现有理性、待人处事平和、慎思明辨、尊重他人。

  伯恩认为,三种自我构成人格,潜藏在人的下意识中,在一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或相互之间发生转换。

  “父辈自我”和“儿童自我”由于不是从理性出发,常常导致消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困难。 “成人自我”以理性方式行事,能导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建设性的交往。因此,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成人”的方式刺激他人,并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人的刺激作出反应。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经验基础不同,人格构成中占优势和自我也不相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成人自我”占优势的人格水准。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伯恩称此为人际相互作用的格局。所谓相互作用分析就是要分析这种格局。

  格局可分为互补(平行)式的和冲突(交叉)式的两大类。任一格局均包含甲以某种自我方式对待乙,并期望乙以某种自我方式回应自己和乙以某种自我对甲实际作出的回应两个方面。当两者相符合时,是互补式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际沟通。当两者不相一致时,是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和交往。

  显然,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人际沟通进行下去,而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但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并不都能建立理想的、平等的、积极的人际关系。

德华盛精英生涯帮助每一位学生打开精英生涯的大门
生涯咨询热线:153-0001-6937
Copyright © 德华盛教育 & 版权所有  |  豫ICP备 18019859号-1
扫一扫
关注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