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文
教育背景: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实习经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曼谷办事处
获奖经历:
南京大学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
职业目标:
国际教育发展专员
对于陈修文来说,生涯规划大赛的一等奖并不是终点,比赛本身给了她一个整理与思考的机会,如今面临秋招的十字路口,她依然在努力探索其他的可能性,无论是个人职业发展,还是为社会做出改变的愿景。
生涯规划大赛为陈修文对教育事业的痴迷打开了一扇窗,在比赛中,她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了自己的迷茫和思考,透露出对个体的人性关怀,呈现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出色的现场表现使她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一等奖。
少年时的理想一直都在
比赛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在老师的推荐下,陈修文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生涯规划大赛。从初赛一路走来,老师一路悉心指导,她不断修改完善生涯规划书,同时她也渐渐意识到,比赛的意义已超越了竞技本身,而成了一个重识自我和探索自我的过程。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陈修文关注的领域,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她也感到困惑,总觉得自己要做些什么去达成变革。她读到茨威格的《昨日世界》,惊讶于作者虽在青年时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禁锢,但能够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兴趣,在相互竞争中增进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备赛时回想起成长中的这一片段,她感慨“原来改良教育的理想一直都在”,自己从小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从未消失。等到了决赛,陈修文的心态变得更加轻松,她将方肇周体育馆大舞台上的表演,视作跟学弟学妹们讲述自身历程的一次分享。
在准备这次分享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起初陈修文设计的内容呈现方式,被室友评价为“像是在听一个报告,逻辑性有余而吸引力不足”。她突然想起曾看过一本书——《蜥蜴脑法则》,书中明确介绍了如何用感情去打动对方内在的“蜥蜴”,于是她重新构思整个演讲的脉络,最终才有了现场活泼自然娓娓道来的样子。准备比赛中的一个细节,让陈修文学到了如何高效地向听众传递信息。
谈及取得一等奖的“秘诀”,陈修文将其概括为“展示出了自己一路的思考与发现”。——“如果不说这些踌躇,我想很多同学会以为我们从不迷茫,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坚定地往下走着,我很羡慕这样的同学,但非常可惜我自己不是。”在她看来,如果自我发现和挣扎的过程不能通过个人展示呈现出来,那么生涯规划大赛就缺少了一抹亮色,陈修文还提到,生涯规划其实并未直接告诉自己答案是什么,只是教给了她认识自我的方式,让她更加有勇气、更加真实地知道自己的偏好是什么。
寄语:如何认识自我,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
希望每一个同学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有些人就是喜欢自己独处看书钻研,有些人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舍有得,但是自己喜欢就好,无论选择什么,在大学里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好好在图书馆里沉淀自己,深度思考,才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其实我没有一定要把教育当作我要从事的事情,如果你很喜欢一件事情,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兴趣私下去关注它、研究它,去看看那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在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永远不要停止尝试。
陈修文在参赛现场
学科理念点亮实习选择
实习经历反哺专业研究
陈修文修读的国际政治专业是一门研究国际行为体互动的学科,需要运用具备深厚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理论基础,站在历史现实的纵轴和世界版图的横轴的交汇点上来思考问题,培养将全世界乃至全宇宙一切要素都关联起来的分析能力。“不局限在一个区域来思考问题,应该拓展思路和眼界。”随专业习得的综合思考能力让她在选择实习时想到了国际组织。
2018年下半年,陈修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进行了半年的实习。她看到各国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讨论素质教育理念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多项教育学纲领和战略,也在实习中进一步了解了国际组织的运作模式,对教育和跨国交流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她深知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教育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陈修文觉得应该尽自己所能做些什么,让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未来世界。
在陈修文眼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政策的制定者,完成建构思想的工作。它为许多实习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以更高的视角,将最好的实践和经验传播给他国。陈修文在实习期间便致力于推动国际教育资历框架的认证,促进全球优质人才和信息的流动。
通过这次实习,陈修文也发现,国际组织不乏“软技能”的人才,但“专精”领域的人才缺口仍然存在。以教科文组织为例,真正教育学出身的工作人员偏少。因此她鼓励有教育学学习背景的同学将国际组织纳入自己求职中的考虑,陈修文认为,在特定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的造诣,才能提出更加深刻的洞见,更多的专业人才是促进国际组织工作高效转型的基础。
在教科文组织实习的最后阶段,陈修文想要“跳出来”,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希望形成对教科文组织的发展和改革更深入的认识。“自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之后,教科文组织的资金非常紧张,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我想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去看它现在遇到的困境、挑战、改革方式等”,陈修文采访了高层工作人员,想知道组织内部的人是怎样看待改革进程的,同时她也找了很多研究文献去辅助自己思考。“把自己定位在这个角度看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所有者意识。总体而言,我觉得自己这一路收获颇丰。”
寄语:对于想进入国际组织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南京大学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现如今还成立了NAIO(南京大学学生国际组织发展协会)。通过参与NAIO的活动认识有志同道合的同学,获得和外宾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都能助力自己申请实习活动。
进入联合国工作的三种方式:通过青年专业项目考试,去企业参与国际事务相关的工作,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国际舞台需要中国声音
以实践培养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开放,“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设想亟待许多国际化的外交人才作为支撑,但中国向国际组织缴纳的会费和雇员人数比还不够平衡,实际职员人数与理想值相去甚远。因此,陈修文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在国际合作和国际交往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具体而言,陈修文计划先通过一些国际行业相关事务来锻炼自己,之后还会回到校园,继续攻读教育学的博士。“工作一段时间与社会接触更多之后,自己的研究才会更加有事实和背景的支撑,我最想做的是能够在工作中发现缺陷,发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尽管教科文组织的部门负责人高度赞赏了陈修文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但她依然清晰地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还无法完全匹配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因此希望提升核心的技能,培养出更加专业的眼光,真正为教育事业做出踏实的贡献。
陈修文曾畅想过在联合国工作的典型一日:商务阅读邮件,了解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各地办公室发来的工作进展和报告,随后在部门会议中向同事汇报自己online repository tool项目的进展,下午与ICT部门一同筹备亚太国际教育论坛,与挪威教育部官员通过skype讨论线上教育及活动赞助等问题,闲暇时间与同事交流、反思,通过对话加强对自己手头工作的了解,也更加坚信组织中每个人的付出都会凝结成一股推力,慢慢地改变这个世界,让它越来越好。
陈修文在联合国会议现场发言
生涯规划大赛已经告一段落,陈修文关于未来的探索却仍在继续。在生涯规划书的最后,她这样写道:“虽然道阻且长,但每一道阴影说到底也是光明的孩子,只有经历过光明喝黑暗,繁荣和衰亡,人才算真正活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