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英生涯 | 生涯案例
生涯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
  发布日期:2020-05-09    浏览次数:699次     字体大小:【大】【中】【小】

此文刊载于《新教育家》2020年4月期

我在高校从事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有近10年的时间,每年要为上百位的大学生做职业规划咨询,近年也在猎聘等人力资源平台上为职场个案提供生涯咨询服务。在这些案例中我发现青年人所面临的与职业相关的生涯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在动力缺失,没有人生目标

很多学生除了按要求完成学习外,对毕业后的职业几乎没有任何打算,或者在大环境的压力下,在亲人、老师的提醒下不得不考虑就业问题时,表现出“一想就迷茫”、“一做就焦虑”。

回顾他们的成长经历很容易知晓造成现状的原因,他们在中小学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校考核科目的学习,有的被灌输“只需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观念,有的学生甚至被“押着学”,他们在中考、高考志愿等重大选择上一般是被父母安排,也就是说他们现在表现出来的不主动、无主见、无规划并不是一时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学校和家庭所塑造。进入大学、进而进入职场选择一下子成倍增多,加上他们还未培养起规划力、选择力,迷茫就在所难免。

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随机做选择

在咨询中这样的个案不在少数,他们求职时,感觉某个单位的某个职位“听上去不错”,只要对方接受他,他就去了。进入职场闷头工作,到头来发现不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平均水平,面临被淘汰。分析原因,这份工作需要的能力并不是他擅长的,而自己擅长什么呢,他本人并不知晓。这时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大学专业 ≠ 擅长,一份工作由多个能力组合,工作所需的主要能力应与自己的优势相匹配。

歌手李健在节目《开讲了》谈及到自己如何走上音乐之路:“我们宿舍有6个人,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我的上铺是一个对哲学很感兴趣的人,他大一的时候就看黑格尔。另外一个室友是不停的学语言,学英语、学日语、学法语、学德语。也有获得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物理金牌的,他们总是不费什么力量就总能考到97、98分。但对我来讲不一样,我可以通过努力、通过勤奋,考到六七十分,顶多80分算不错了。但是我参加的一些歌唱比赛,基本上都是第一名。”李健毕业后依据专业选择了广电总局,但并没有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一直到几年后卢庚戌点醒了他,并邀请他共同创立水木年华,他才开始走上音乐人的道路。

彼得.德鲁克看得明白:“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使在这个点上,也往往认识不清。是的,很多人只有在若干次撞了南墙后,才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这种试错的成本未免太高! 

未清晰内心所欲,被主流裹挟

三观不稳,特别是职业价值观不稳定成为很多青年人的困扰,他们有时认为挣钱最重要,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忍,有时又认为自我实现很重要,人生一场不留遗憾,有时呢,认为身体健康当排第一,工作能轻松点就轻松点。价值观不稳定的人,很容易被他人裹挟,以为大家追求的也应当是自己想要的,只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格格不入、屡感不适、甚至遭遇坎坷后才醒悟,内心信奉的、坚持的、无法割舍的到底是什么。

荣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徒手攀岩》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它用100分钟,记录了33岁的攀岩家Alex Honnold 在2017年6月徒手攀登酋长岩的经历。高达1000多米的酋长岩,从远处看上去,就是一块完全垂直、没有植被覆盖的花岗岩岩壁。

虽然这项运动凶险之极,但Alex的价值观非常明确——“取得成就”,他的母亲说:“徒手攀岩是他最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时刻,是感受一切最美好的时刻,感受最强的时刻,你又怎么能从他身边夺走这么珍贵的东西呢。我不会的。”第一次挑战酋长岩失败后,Alex与交往了7年的女友回到拉斯维加斯买了房子、治疗脚踝、继续训练,在六个月的调整之后,当身心状况极佳、气候条件俱足时,他又返回继续挑战酋长岩,他的价值观一直未变。

价值观明确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纠结、没有迟疑,他们看上去往往简单、真实,表现出来的是目标明确、甚至是执拗,聚焦并径直向前。

以上是我在大量生涯教学和咨询个案中总结出的几点共性,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如何介入,又应当做哪些改进呢? 

李建对大学宿舍同学的描述与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共关系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cd11d675ace6459031471df5a438f9f6_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这一理论给小学教育以很大的启示,学校不应仅仅拘泥于数学和语文两大主科而忽略掉其他智能面相,可参考八大智能结构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正式课程或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结合PBL等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从中发掘孩子的天赋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并积极构建深入学习的有效渠道,支持学生更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不少学校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并收到了可喜效果,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师资、文化氛围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通常孩子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兴趣。天赋是自然而然反复出现、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模式、感受或行为,天赋的形成由大脑的结构决定。

发现孩子的天赋可以从观察他做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表现卓越”、“很满足”开始:

他学哪一种技能特别快?或者和别人比起来,他总是能更快地掌握?

有没有一些事情,他的求知欲很强,似乎本能地知道该怎么做?

做什么事令他感到极大的快乐?他会告诉你:“我什么时候可以再做一次?”

旁人看着很累/很难,但是他表现出强大的毅力,能坚持。

一旦在孩子身上发现这样的天赋,不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善加呵护并培养。生涯规划兴趣-能力-价值观的三叶草模型告诉我们: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就越愿意多做,做得越多这方面的能力就越强,能力增强了,凭借能力获得的价值就会变高,价值感高,兴趣更浓烈,从而进入下一轮三叶草正循环。

2daa0198fbf05c0d59361c08b5aeac42_640_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往往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非要他们在可能不擅长的领域学出点名堂,这确实是强人所难了。孩子每天的学习如坐针毡,兴趣全无,不但没能进入正循环反倒还进入了无兴趣 - 不愿投入- 低能力 - 低价值的反循环,这样做的代价不仅让孩子厌恶这些他不擅长的科目,而且还容易将这种低价值观的情绪泛化到“学习”这件事,更有甚者可能由此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差,致使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下。由此引出了中小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引入优势视角,更多元,更包容。

要记住兴趣是最大的动能,兴趣里蕴藏着天赋,体现着价值,兴趣是个人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孩子的天赋应当被发掘,兴趣应当善加呵护。而天赋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为了我们能够构建优势、达成目标。

天赋要发展成为优势,期间最大的变量是“投入”。所以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不仅要开设发现天赋与兴趣的课程,而且还要构建可供学生深入学习的体系,或者是至少给学生链接相关的外部资源和继续进修的渠道,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理论上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后的终身学习都是在天赋的方向上持续投入,构建个人优势。那么在高中阶段根据自身兴趣、优势选科,填报高考志愿选专业、选大学都是这一生涯理念的应用。

除此之外,还建议在小学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从小认识不同职业,像日、美、英、德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便邀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到班级介绍职业,也不失为简单易行的好方法。总之要让孩子尽可能地接触多种职业,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兴趣、特点、特长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并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培养职业兴趣和能力,更主动、更有目标感地为自己真正想要的未来付出行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刚毕业就那么累,我们图什么!
分享到: 0
德华盛精英生涯帮助每一位学生打开精英生涯的大门
生涯咨询热线:400-608-5985
Copyright © 德华盛教育 & 版权所有  |  豫ICP备 18019859号-1
扫一扫
关注我们+关注